冷却循环水体系在运行中普遍面临结垢、腐蚀、微生物滋生三大核心问题,这些问题会导致传热效率下降、管道设备寿命缩短、系统能耗增加甚至安全隐患。电解水处理器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,通过电解原理设计出的物理化学协同处理设备,其核心设计逻辑与循环水问题的关联性如下:

冷却循环水因蒸发浓缩,钙、镁离子浓度升高,易与碳酸根结合形成碳酸钙(CaCO₃)等硬质水垢,附着在换热器表面,降低传热效率(水垢的导热系数仅为金属的 1/50~1/100)。
电解水处理器的针对性设计:
电解产生活性物质,破坏结晶条件
设备通过电极(通常为钛基涂层电极,耐蚀性强)电解循环水,产生羟基(・OH)、氢离子(H⁺)、氢氧根离子(OH⁻)等活性物质。其中,OH⁻与钙、镁离子结合形成微溶性的氢氧化镁(Mg (OH)₂)或疏松的碳酸钙前驱体,而非硬质水垢;同时,电解产生的微小气泡(H₂、O₂)会附着在结晶颗粒表面,阻止其相互聚集和附着在管道壁上。
调节局部 pH,改变水垢形态
电解过程中,阳极区(氧化区)pH 降低(酸性),抑制碳酸钙在高温传热面(如换热器)的沉积;阴极区(还原区)pH 升高(碱性),促进钙镁离子在非传热区(如电解槽内)形成疏松絮体,随排污排出,避免在关键设备表面结垢。
适配高浓缩倍数工况
传统化学加药在浓缩倍数>5 时易失效(结垢风险陡增),而电解水处理器通过持续电解调控离子形态,可适应浓缩倍数 6~8 的循环水系统,减少补水量和排污量(节水 30%~50%)。
循环水中的溶解氧、氯离子(Cl⁻)、硫酸根(SO₄²⁻)等会导致金属管道(碳钢、铜合金等)发生电化学腐蚀(吸氧腐蚀、点蚀),表现为管壁变薄、穿孔或锈瘤堵塞。
电解水处理器的针对性设计:
生成金属氢氧化物保护膜
电解产生的 OH⁻与水中的 Fe²⁺(管道腐蚀产物)结合,形成Fe (OH)₂/Fe (OH)₃保护膜,覆盖在金属表面,隔绝氧气与金属的接触,抑制腐蚀的阳极反应(Fe→Fe²⁺+2e⁻)。
降低氯离子等腐蚀介质的活性
阳极区电解产生的活性氯(ClO⁻)可氧化水中的还原性杂质,但更重要的是,电解产生的微电场会改变氯离子的迁移方向,减少其在金属表面的富集(避免点蚀);同时,电解产生的氢气泡(H₂)可剥离金属表面附着的腐蚀性气体(如 CO₂),降低局部腐蚀速率。
调节水体氧化还原电位(ORP)
通过控制电解强度,将循环水 ORP 稳定在 - 100~200mV(视材质而定,碳钢宜偏还原性,铜合金宜偏氧化性),避免过强氧化环境加剧腐蚀。
循环水的温湿度(20~40℃)、营养物质(补水带入的有机物)为微生物(细菌、真菌、藻类)提供了理想环境,其代谢产物形成生物粘泥,与水垢、腐蚀产物混合,进一步堵塞管道、加速腐蚀(如硫酸盐还原菌会产生 H₂S,加剧碳钢腐蚀)。
电解水处理器的针对性设计:
电解产生次氯酸(HClO)等杀菌剂
若循环水中含氯离子(通常补水或冷却过程会带入),阳极会发生析氯反应(2Cl⁻ - 2e⁻ → Cl₂↑),Cl₂与水反应生成 HClO:
Cl₂ + H₂O ⇌ HClO + H⁺ + Cl⁻
HClO 是强氧化剂,可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和酶系统,高效杀灭军团菌、大肠杆菌等(杀菌率>99%),且持续电解可维持余氯 0.1~0.5mg/L,抑制微生物再生。
协同物理抑菌
电解产生的高活性自由基(・OH)可直接氧化微生物的 DNA,同时水流在电解槽内形成的湍流会冲刷生物膜,使其难以附着在管道表面,减少生物粘泥堆积。
避免化学药剂的二次污染
传统化学杀菌(如投加氯片、异噻唑啉酮)易产生有毒副产物(如三卤甲烷),且药剂过量会加剧腐蚀;而电解杀菌仅利用水中原有氯离子(或少量补充),产物为无害的 Cl⁻和 H₂O,更环保。
除针对性解决三大问题外,电解水处理器的结构设计还需适应循环水的实际工况:
- 流量匹配:设备处理量需与循环水系统流量(通常为系统保有水量的 5~10 倍 /h)匹配,确保水体在电解槽内的停留时间(10~30 秒)足以完成电解反应。
- 耐温耐蚀:电极和壳体材质(如 316 不锈钢、钛合金、UPVC)需耐受循环水温度(≤60℃)和水质(pH 6~9,Cl⁻≤1000mg/L),避免设备自身腐蚀。
- 自动排污与监控:配套浊度、ORP 传感器,当水中絮体(水垢 + 生物残渣)浓度过高时,自动开启排污阀,减少人工维护;部分设备可联动 PLC 系统,根据循环水参数(如硬度、余氯)自动调节电解电流(0.5~5A),保证处理效果稳定。
电解水处理器通过电解原理,以 “防垢(调控结晶形态)、缓蚀(形成保护膜)、杀菌(产生活性氯与自由基)” 为核心功能,针对性解决冷却循环水的三大痛点。与传统化学加药相比,其无需频繁投加药剂,减少了二次污染和药剂成本,尤其适用于对环保要求高、水质波动大的工业冷却系统(如化工、电力、制药等领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