旋流除砂器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水中砂粒、杂质的设备,广泛应用于供水、污水处理、矿业等领域。其内壁磨损是常见问题,直接影响设备寿命和分离效率,主要原因可从介质特性、设备设计、运行参数、材质选择四个维度分析:

砂粒硬度与粒径
- 水中含有的砂粒、砾石等固体颗粒硬度越高(如石英砂硬度达莫氏 7 级),对内壁的切削、撞击能力越强;
- 粒径较大的颗粒(通常>0.1mm)在离心力作用下更易贴近内壁运动,长期高速冲击会造成局部磨损加剧(如锥形段底部排砂口附近)。
含砂量与颗粒浓度
当水中固体颗粒浓度过高(如超过 5%)时,颗粒间及颗粒与内壁的碰撞频率大幅增加,磨损速率呈指数级上升。例如,矿业废水处理中,高浓度矿渣会导致设备内壁在数月内出现明显凹痕。
介质腐蚀性
若水中含有酸碱物质(如 pH<6 或 pH>8)或氯离子(如沿海地区地下水),会先通过化学腐蚀破坏内壁表面的氧化层,再加速机械磨损(即 “腐蚀 - 磨损协同作用”),尤其对普通碳钢材质的设备影响显著。
流道结构不合理
- 进口管与筒体的角度设计不当(如角度过大或过小),会导致水流在入口处形成湍流或涡流,使颗粒在局部区域(如入口下方)频繁冲刷内壁;
- 锥形段的锥度(通常设计为 10°-15°)不合理:锥度过大,颗粒在筒壁的停留时间短、撞击力大;锥度过小,颗粒易沉积,反而加剧底部磨损。
内壁表面光洁度不足
制造过程中若内壁存在毛刺、焊瘤或粗糙度较高(如 Ra 值>12.5μm),会增加颗粒与壁面的摩擦力和附着力,导致局部磨损集中(如焊接接缝处常出现优先磨损)。
排砂口设计缺陷
排砂口尺寸过小,会导致砂粒排出不畅,在出口处堆积并反复撞击周边内壁;若排砂口密封不良,还会形成回流冲刷,加剧磨损。
进口流速过高或波动大
旋流除砂器的设计流速通常为 1.5-3m/s,若实际流速超过 4m/s,会导致颗粒对内壁的冲击力骤增(磨损量与流速的 3-5 次方成正比);而流速频繁波动(如水泵频繁启停)会破坏稳定的离心力场,使颗粒运动轨迹紊乱,加剧不规则磨损。
运行时间过长或超负荷运行
设备长期连续运行(如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)会累积磨损量;若处理水量超过设计值(如实际流量是额定流量的 1.5 倍以上),会导致内部压力过高、颗粒分离效率下降,部分颗粒随水流长期冲刷内壁。
操作维护不当
- 未及时清理排砂口堵塞的砂粒,导致颗粒在筒体内循环冲刷;
- 设备安装不水平,使水流离心力分布不均,颗粒偏向一侧内壁集中磨损;
- 未定期检查内壁磨损情况,导致局部薄化后被快速击穿。
材质硬度不足
普通铸铁、碳钢等材质硬度较低(布氏硬度 HB<200),难以抵抗高硬度颗粒的冲击;而未经过表面硬化处理的不锈钢(如 304 不锈钢),耐磨性仅为高铬铸铁的 1/3-1/5,长期使用易出现磨损。
材质匹配性差
例如,处理含尖锐棱角颗粒(如破碎后的石英砂)时,若选用韧性好但硬度低的材质(如普通钢),会因颗粒切削作用快速磨损;而对于高浓度细颗粒(如 silt 级颗粒),则需要兼顾耐磨性和光滑表面(减少颗粒附着),否则易形成磨粒磨损。
旋流除砂器内壁磨损是介质特性、设计缺陷、运行参数、材质选择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高硬度大粒径颗粒、过高的进口流速、材质耐磨性不足是最主要原因。解决磨损问题需从源头优化:选择高耐磨性材质(如高铬铸铁、陶瓷复合层)、合理设计流道与运行参数、加强日常维护,以延长设备寿命。